学术园地

学术园地

首页 > 学术园地

玉的歷史

发布时间:2022 - 11 - 29 字体大小:大 小 中

紅山文化

紅山文化是距今五、六千年間一個在燕山以北、大淩河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。因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的紅山後遺址而得名。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、老哈河、大淩河爲中心,分佈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。從距今82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玉器到距今3500年前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玉器都屬紅山文化玉器範疇。它的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。因遺址最早在內蒙古赤峰紅山后被發現,1954年命名為紅山文化。

紅山文化玉器一般採用遼寧岫岩軟玉,礦物成分主要為粗細不均結晶狀透閃石,玉料偏青或偏淺黃色,也有黃色的,一般硬度在6∼6.5,比重2.9∼3.1。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,表面光滑,晶瑩明亮,極具神韻,並向專業化、系統化、規範化方向發展。到目前為止,紅山文化的出土玉器很多,近年來還在陸續出土,其中大型碧玉豬首龍,周身捲曲,吻部高昂,毛髮飄舉,極富動感,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,其中,玉豬龍又是紅山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玉器,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龍形器物之一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群多以鳥獸形為主,其中有現實題材的動物群,如鳥、燕、鷹、蟬、魚等,也有模擬幻想中的神靈,如勾龍、豬龍、獸面形丫形器等,還有勾雲形器、馬蹄形器、二聯璧、三聯璧、雙獸首(或人首)、三孔玉飾等,構成了紅山文化玉器群鮮明的特色。


良渚文化

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之一,分佈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,其中心在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遺址。良渚文化同馬家浜文化馬橋文化一樣,其考古地點分佈於太湖周圍地區。良渚文化存續之間約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,屬於新石器時代。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,良渚文化玉器以淺綠色、帶有雲母狀閃亮斑點的透閃石為主要原料。良渚出土的玉器發現很多,有等,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。
玉琮、玉環、玉鐲等玉器造型嚴謹而規範。良渚文化玉器之中,最為精美的當屬玉琮、玉鉞以及冠型飾。其雕琢紋飾精細,尤其是良渚文化的象徵——神人獸合體的神徽,用細密的陰刻線紋琢出。一引起極為複雜的圖像濃縮到僅有指甲蓋大小的浮雕面上,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也有很吃力才能看清。由此可想像當時雕琢技術之精湛。


龍山文化

中國黃河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。又名典型龍山文化。主要分佈在山東省中部﹑東部和江蘇省的淮北地區。年代約當西元前2500~前2000年。它上承大汶口文化﹐下續岳石文化﹐在中國新石器時代諸文化中具有較高的發展水準和獨特的成就。目前經過發掘的主要遺址﹐有山東章丘縣城子崖﹑濰坊姚官莊﹑濰縣魯家口﹑膠縣三裡河﹑日照兩城鎮和東海峪﹑諸城呈子﹑泗水尹家城和江蘇徐州高皇廟等。龍山文化時期的制玉水準有了很大的改進,從出土的龍山文化玉器來看,其種類豐富,且大多琢磨精緻、造型優美、晶瑩圓潤,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。

龍山文化玉器所用玉材多屬透閃石類,有白玉、青玉、青綠色玉、黃玉、墨玉、玉髓、綠松石。龍山文化的玉器,應是就地取材。產玉地點有山東海陽(墨玉);河南洛陽白馬山、孟津;陝西神木合延安等。

出土玉器的種類有玉錛、玉鏟、玉玦、玉鉞、璿璣和玉環等。龍山文化玉器以片雕為主,鏤雕為輔。紋飾的線紋,有陽線雕和陰線刻兩種,且陽線雕的應用占多數


甘肅文化之齊家文化

甘肅文化指西元前約3300年至青銅器時代開始前的一種中國新石器文化,分布於陝西省西部、甘肅省青海省,由於該文化最著名的陶器出土於甘肅遺址出土,故名「甘肅文化」。緊接其後的是齊家文化時期,齊家文化時,認為它是該地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,認為甘肅和河南仰紹文化源自于齊家文化,但後來的考古發現,證明其在仰紹文化之後,大約在西元前2500年-西元前1500年。齊家文化的分佈是甘肅省蘭州一帶為中心,東至陝西渭水上游、西至青海湟水流域,北至寧夏內蒙古,遺址有三百多處。


齊家文化玉器,與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玉器,江浙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,統稱為我國三大古玉系列。而齊家文化玉器的材質中,不僅發現有黃河玉、青海玉,大量的馬銜山黃、白、青玉,更令人稱奇地出現了以精美的新疆和闐料製作的玉器;

按用途而言,古代玉器可分為禮器、兵器、佩飾、隨喪玉、玉器具、玉陳設等幾類。造型規整,做工精細,打磨光滑,代表了齊家文化玉器製作的較高工藝水準。


商代文化

商從湯建國到帝辛滅亡,共傳十七世三十王,六百四十一年(西元前1751--1111年)。商朝歷史上,為擺脫政治動亂和自然災害困擾,商王曾多次遷都,從商湯到盤庚共遷都五次。五個都城中的四個都在河南境內[2]。目前在河南的安陽市偃師市鄭州市都發現了城市規模的遺址,在信陽市溫縣輝縣新鄭市等許多地方還發現大量商朝文化遺存。

商代玉器,又比新石器時代的良渚玉器和紅山玉器又進了一大步。進步的方向,除型制與紋飾有新發展外,另有清楚可以界定的進步,可以分三方面,首先商代找到了崑崙山的和闐青白玉,因此能製成更光彩漂亮的玉器,並把和闐玉變成中國玉器的主流。商代玉器的最大特色是其用雙凹槽現出中間的凸槽,形成清楚的線條。用這種方法構成的線條,在玉器表面上形成紋飾。其多種紋飾之中,最有商代特色的是其眼形,常以臣字眼來形容,而鼻亦有特色,另外是中國玉器「獸面」的開始。在商代玉器中,只有部份有紋飾,除最重要的雙平行凹槽形成中間的凸槽作線條外,亦有用單凹槽作線條的商代的玉器均為軟玉製品。大致可分為禮器、實用器和裝飾藝術品三類,絕大多數都出自大、中型貴族墓中。各地的大、中型墓中,尤以殷墟婦好墓和新贛大洋洲商墓出土的玉器數量最多,各出有700餘件。有琮、璧、璜、璋等禮玉和戈、戚、矛、鉞等禮儀用品,此外有臼、杵、杯、簋、調色盤、韘(板指)等實用器。

早商

位於河南省焦作市西南郊10公里處的府城村西北部的臺地上。遺址面積近10萬平方米。分佈于遺址中部的早商文化遺存為其重要內容,發現城址、宮殿基址、房基、灰坑等。城址平面量方形,周長約1200米,西城牆和北城牆保存尚好,殘高2-3米,夯層明顯。城東北部發現四處宮殿基址,四者有疊壓打破關係。制玉工藝已從石器製作中分離出來,成為獨立的手工業,青銅工具用於制玉

晚商

西元前14世紀後期至11世紀中期。殷墟是商王朝後期的都城所在,其位於中國河南安陽西北郊外洹水兩岸一帶。安陽殷墟玉器是中國古代玉器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,當之無愧地引領了商代後期玉器發展的潮流,它上承前期的玉器技藝,下啟西周玉器的一代先河。玉器的造型趨於多樣化,有些作品達到質的飛躍。此外,圓雕的獸、畜、昆蟲等,將其特點充分表現出來,有極強的生命力。玉料的色彩呈現多樣化,有碧玉、青玉、黃玉和白玉。玉材以本地產的為主,但王室對玉的審美追求有較大改變,如婦好墓陪葬的玉器中和闐玉占多數。


西周文化

周王朝建立初期,史學上稱為西周(約西元前11世紀~前771年)。其時中國奴隸社會已進入第三王朝,都城在今陝西地區,名鎬京,與此同時又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建為東都。

西周玉器有如下一些基本情況:所用的玉料較前期略講究質地美,所見大多用新疆產昆崙系玉和少量用遼寧產的岫玉。西周玉器的製作,除大量用最堅硬的昆崙山玉料所表現、所用工具較前期先進和琢玉技藝大大提高外,在其他方面則與殷商時期基本相似。

西周玉器的最大變化,是表現在玉器品種上。新石器時期至商代盛行的實用或不實用的玉制工具,至此時已逐漸消失;仿實戰武器而作的玉制儀仗器中,玉刀、玉戚等至少在中原地區已不能見到;玉戈、玉戚已步入衰亡期,具體表現是不僅數量不多,且器形也向小型化發展,大多從以往數十釐米長減縮至10釐米長左右,其用途也變為象徵性的,主要作珍寶和財產品收藏;禮器中的玉琮,在西周王室所在地,特別是今陝西省周原一帶,有大批發現,玉璧多已趨向小型化,玉璜、玉琥(即寫實的玉虎型器)突然增多,玉圭首次在玉器群體中出現,玉璋則仍未見實物;此期的玉佩,一個重大的變化是突破以往多為單個為佩的習慣,而向成組並有一定規格及組佩方向發展。


春秋時期文化

春秋時代(西元前770年 –西元前 477年 )和戰國時代(西元前476年 – 西元前221年)在中國歷史中,屬於東周,即周平王從關中的豐鎬,把都城東遷至洛陽。

在春秋時代,玉器的型制,跟隨著這個時代的社會大變革,也發生很大的變化。以前琢玉技術及其工匠,多集中在國都。在春秋時,諸侯興起,各自割據一方,但都重視玉器,是利用玉器去表揚他們的身份和地位。由於琢玉技術進步快,而玉器型制亦推陳出新,所以春秋時代的玉器,又比西周的作了很大的改變。玉器的用途大大改變了,主要是用來表現貴族們的身份地位,與及作為裝飾品。以前作為祭神及儀仗的用途越來越沒落了。

沿著西周玉器變化方向,所以春秋玉器極大部份是片狀的,因為玉料很貴,薄片可省料。身上裝飾用品以璜為最重要,是佩飾的主要組成玉器,到了春秋晚期,玉佩多變成「組玉佩」,即多個玉件組成的佩飾,除璜外,另有玉珠,玉管等,到了春秋晚期,佩飾更出現了龍鳳合體佩,玉環,玉虎,玉龍等花式。


戰國時期文化

商周戰國(西元前476年 – 西元前221年)時期,周室衰微,社會動蕩。各諸候都大力製造青銅器、玉器,為其「挾天子以令諸侯」的僭越活動作禮儀上的準備。
戰國時期王侯用玉多使用和闐玉,玉質細膩溫潤,光澤晶瑩,青白色較多,偶見白玉。中小貴族均用地方玉材,是一些價格較低的本地或相距不遠之地的美石。戰國玉器上的線條,包括造型的輪廓線和紋飾的陰陽線,均鋒利挺勁,準確流暢。
龍居戰國玉器神瑞動物圖案中的首位,其次是虎,再其次是鳳。龍的形象有兩種,一種是由虎豹等猛獸演化而來的,較多的保留了虎的形象與性格上的特徵;另一種則頭長、 身細、 尾尖、四足,是從蟒蛇變化而成的。東周時各地新興的都邑已成為新的琢玉中心。由於各地制玉中心相互交流頻繁,所以各地的玉器區別不甚明顯,統一的共同的時代風格是其主流。
當時的玉器已不僅是最高統治者的生活器皿和自身裝飾品,它的使用範圍在逐步擴大,如有的武器已用玉飾,甚至還出現了祭玉。玉具劍於春秋晚期問世,其裝飾常用玉標首和玉珌。至戰國時期則新出現了玉劍格,在劍鞘上飾有玉琫。


漢代文化

兩漢其實包括西漢(西元前206年  – 西元 8年)和東漢(西元 25年 –西元220年),但中間夾了一個時間很短的王莽新朝(西元 9年 –西元 24年)。兩漢期間,中國強大,社會安定繁榮,所以成為中國玉器頂峰的時期,其所以如此,除上述的繁榮富庶外,更有社會重視玉器,是代表社會地位及德行,再者漢代打通西域的絲路,令和闐玉進入中原容易很多,還有的是漢代道教盛行,而道教追求長生不老,因此相信玉器可令屍體不腐化,而發展成葬玉及厚葬,墓中都有玉器。由此可見,兩漢玉器又再比戰國時期的玉器更有水準,更多花樣和更有氣勢。玉器材料漢代玉器中有許多仍是利用綠色或黃褐色的玉料,但是另一方面,乳白色的羊脂玉大量增加。 料的來源,大部分是由和闐輸入的軟玉。出土的一些玉器,與和闐玉很相近。漢代玉器可分為4大類:①儀禮上使用的玉器;②葬玉;③玉裝飾品;④玉制美術品。商周的6種“瑞玉”,除璧、圭外,都廢棄不用;組成“組玉”的各種玉佩,其種類和數量都已減少。葬玉和隨身玉制裝飾物的種類增多。表面花紋從以抽象主義為主變成以寫實主義為主。圓雕、高浮雕、透雕、刻細線的玉器也增多了。

西漢

西漢時期,採用凹弧面技法雕琢出立體化動物紋造型,展現了多視點組合的視覺效果。西漢流行喪葬玉,提倡孝道,實行厚葬,希翼通過使用大量玉器陪葬,實現屍體千年不朽,在陰間繼續享受榮華富貴的夢想。西漢經濟繁榮是玉器發展的重要前提,大量昆侖和闐玉的開採,則是西漢玉器繁榮的根本保證。

東漢

東漢的玉器在玉雕加工技藝提高的同時,在剛卯、玉璧等佩飾或陳設玉雕藝術品上出現了吉語文字,流行的吉語有「宜子孫」等祝福吉語,或是辟邪咒語。形式有浮雕和透雕兩種。在美玉上雕刻有吉語文字,則是東漢玉器的一個顯著特點。 形式有浮雕透雕兩種,東漢玉器上的吉語文字筆劃,比較喜歡用細陰線來進一步刻描,使玉器本身更加醒目。東漢時期的和闐玉,主要用於琢制貴重禮儀玉及高檔藝術品、實用品,有玉璧、玉環、玉瓶等。


唐代

唐代從西元618年開始到西元907年,有著289年的歷史。唐朝的首都為長安(今陝西西安),並且設有東都洛陽、北都晉陽等等陪都其間國力強盛,政治穩定,文化繁榮,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。

唐代玉料以和闐青白玉為主,其它玉料少見。唐代玉器的特色,便是此時是用短而直的陰線,如西畫的速寫,刻畫出很複雜及細緻的形像。再者,由於絲路通暢,因此用和闐白玉而非青白玉的比例在提高。唐代玉器重在表現神韻,善於採取誇張手法突出形象的關鍵部位。佛教在唐代很盛行,因此這時期的玉器便有一些與佛教有關的東西,例如飛天,亦即仙女,能在天上飛翔,而衣飾則帶有印度風格。佛焰又是佛教的另一種形像。唐代的繁榮,當然反映在玉器上,前朝已提到衣帶為男性裝飾的重點,到了唐代,帶鈎為帶扣所取代,而鑲在衣帶上的玉帶板,變成更重要的地位代表者。衣帶上的重要身份,地位代表,除了帶扣和帶板外,唐代又增加了一個新品種,是帶吊,即是有孔穿在衣帶上,但有圓圈在下面,以便再掛上重要地位或等級象徵的物件,碾琢大多趨向精練,以便於顯示玉質美。構圖單純,因材施藝,富有體積感、重量感,這是唐代制玉工藝的總趨勢。


宋代

宋代(西元960年 – 西元1279年)分為北宋和南宋。北宋的首都在汴京(今 河南開封),南宋的首都在臨安。此時期的玉器正處在一個承前啟後的轉折階段。兩宋玉器承襲兩宋畫風,通常畫面構圖復雜,多層次,形神兼備,有濃厚繪畫趣味,完成了由唐玉偏重工藝性、雕塑性向宋玉偏重繪畫性、藝術性的轉變。此時的皇家用玉品種豐富多樣,佩飾類有玉束帶、玉佩,用具有玉輅,玉磬,禮器有玉圭、玉冊等等。內廷專設有玉作,玉料由西域諸國進貢。民間用玉也較前朝為盛,大量出現各種玉佩飾,玉用器。皇家、官僚及民間均風行收藏古玉,古董行開始出現偽造或仿造古玉之風氣。因此,宋玉又被分為古玉、時作玉、偽古玉和仿古玉。

總的來說,宋代玉器有幾個常見的色彩:第一是單面的。第二是所用的玉料都為白玉,少見青白玉。第三,常用米字紋作裝飾,例如魚與童子。第四,透雕越來越多。第五,吉語佩越來越多。第六,立體的圓雕例如童子,亦在比例上增多了。


元代

元代(西元1271年 – 西元1368年)的首都在大都(今 北京)。社會是一個由遊牧民族主政的朝代,中華本土文化受到極大的壓制。此時的玉器雖然保持了宋玉的造詣和風格,但卻沒能繼續發揚光大,而是出現回落,其藝術性和加工工藝均顯得較為粗糙。元代玉器用料以和闐白玉、青白玉為主,還有和闐黃玉、墨玉、青玉、獨山玉以及水晶、瑪瑙、琥珀等。

元代玉器在加工工藝上有多層鏤雕、圓雕、高浮雕、淺浮雕等,均與陰線刻相結合。多層鏤雕技法在元代可謂發揮到了極致,除了在平面上雕出雙層圖案外,還能在玉料上多層雕琢,起花多可達五、六層,層次分明,具有強烈的透視效果。元代玉器在工藝上,雕刻喜歡用深痕陰刻線,線條粗重,使紋飾起凸高,但線紋起止痕明顯、線條不勻齊,常有失控的出鋒痕跡,顯得粗糙。元代也製作了一些仿古玉,在技法上不注重原汁原味,常以偽殘和紅色或黑色的提油來以假亂真。


明代

明代(西元 1368年 – 西元1644年)首都 初為南京,成祖遷都北京。明代的玉有和闐玉、南陽玉、岫岩玉、藍田玉,還有瑪瑙、水晶等等,其中和闐玉最具代表性,數量也較豐富。品種有佩飾品、藝術晶、實用品、復古品及少量的禮器。造型和紋飾有人物、飛禽、走獸、昆蟲、花卉、山水、樓閣等等,主要是民俗體裁,寓意吉祥。 明代玉器在工藝上是粗獷與精細並存。民間用玉大多粗獷渾厚,不拘小節,精工者較少。由於民間用玉的數量較大,傳世較多,導致後世一提明代玉器就稱其為“粗大明”; 從總體上看,明代裝飾用線以寬而深的陰線為主,截面呈“v”字型,拋物線狀,首尾均出峰。明代玉器從器型上看,主要有玉禮器、裝飾用玉、文房用品和日用器皿等。玉禮器主要有玉璧、玉圭;裝飾用玉有玉帶板、帶鉤、帶扣、玉簪、雞心佩、花片、方形玉牌等;文房用品有玉筆、筆架、玉硯、水洗等;日用器皿有玉盒、玉杯、玉壺、金托玉執壺等。

明代宮廷用玉,多與金銀寶石鑲嵌工藝結合。這類器物金玉珠寶融為一體,有在玉飾件上鑲嵌紅寶石、藍寶石的;有金鑲玉的帶板;有金飾件上鑲嵌紅寶石、藍寶石的;無不雍容華貴,珠光寶氣,彰顯了明代皇室貴族氣派。


清代

清代(西元 1644年 – 西元1911年)首都在北京。

清代玉器用料主要是新疆和闐玉,除此之外,清白玉料、黃玉、碧玉、墨玉等玉材也

被廣泛使用。

清代制玉作坊由宮廷直接控制的有十處,北京有養心殿造辦處和內務府匠作處,南方以蘇州專諸巷最為出名,揚州玉作以善於雕琢大件玉器聞名。清代玉工善於借鑒繪畫、雕刻、工藝美術的成就,集陰線、陽線、圓雕、浮雕、鏤雕、俏色等多種傳統做工及歷代的藝術風格之大成,又吸收了外來藝術影響並加以揉合變通,創造與發展了工藝性、裝飾性極強的玉器加工工藝,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較高的藝術造詣。

清代玉器品種和數量很多,可謂集古今之大成,大致可分以下五類:

一.仿古器  :仿古對象廣泛,凡古代的玉器、青銅器和陶瓷器等皆為模仿的對象,有形制、紋飾仿古,有作舊,有的在同一器物上同時並用龍山、西周、宋代三個朝代的紋飾,並刻上乾隆禦題。

二.生活實用品  :有碗、杯、盞、盤、壺、尊、缽、盒等,新增器型有鼻煙壺,兼有放鼻煙與玩賞功能,早期為仿魚、茄子、古瓶形,後期幾乎都是扁體、短頸、小口形。

三.文房用具或陳設  :有實用的文具和非實用的玩賞品,器型主要有筆管和筆鬥、筆筒、筆架、硯、鎮紙、臂擱等。陳設用的主要有花觚、花插、香亭、香爐、香熏、懸磬、懸鐘、山子、佛、人像等。

四.禮儀用品  :有少量禮器,如璧、圭、玉冊等。

五.佩飾  :玉帶鉤與玉帶扣做工比明代精巧,花樣繁縟;玉扳指,玉手串和玉手鐲非常流行;各種人物、動物、植物題材的佩飾數量很大;帶有“子岡”款的玉牌最多,這類玉牌多長方體,正背兩面多刻人物、山水、植物、詩文等。


上一篇:結論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