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别展览

特别展览

首页 > 特别展览

秦、漢傳國璽之六小璽暨御用寶璽傳奇

发布时间:2018 - 07 - 04 字体大小:大 小 中


秦、漢傳國璽之六小璽暨御用寶璽傳奇

      史記上提到,漢承秦制,是因劉邦滅秦之後,在蕭河主持下,以秦律為藍本,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。故有普天之下,皆為皇土之說。而從秦朝開始,歷代皇帝在行使皇權時,都有其印証。如玉璽、寶璽等,它代表著,見印如見朕之權威性。這源由秦始皇統一六國後,創定了運用玉壐的方法,這就是後世所謂的傳國七璽。

    其大壐乃4寸方的白玉琢成,作為皇權傳授時之用。而其六方小璽為12寸方的白玉所琢成。是為皇帝執行重大事項時,下達皇令之用。按漢官舊儀中記載,其六件小璽分別為皇帝之璽,皇帝信璽,皇帝行璽,天子之璽,天子信璽,天子行璽。每件玉璽都有不同含義的用途,而這華夏第一任皇帝所留下的玉璽,在民間一直都有不同的描述和出現過,並自稱為正品。但可惜都無法提出具體事証來佐証其真實性。

台灣中華兩岸華夏文物協會創會之初,由會員提供本會研究的一套,秦制形式寶璽方印,經協會多方詢教和研究,最終得到幾項結論。

1、寶璽型制為秦代風格。

2、寶璽規格符合史記所載12寸方的描述。

3、字體符合秦漢時期的秦小篆。

4、物件受泌天成,皮殼風化、包漿,溫潤自然,符合年代老化程度。

5、寶璽中所留印文,符合當代人物和事証。如豐公、撫軍之寶等。

   協會總結分析,這套共22件秦、漢寶璽中的六小璽,應是史上記戴傳國七璽中的六小璽,從這六方小璽的型制和風化程度較其他寶璽要嚴重情況判斷,應是秦始皇所留下,在漢承秦制的情況下,漢高祖劉邦為展現其接正統天皇威信,其秦始皇行文天下之用印-御璽,當然是不可或缺之重器,而那也是皇帝執行公務的公章印証。但皇帝也有政務體制外的私章,如那八方寶璽:御前之寶,御物之寶,禮信之寶,宣命之寶,嗣聖之寶,書招之寶,攝政之寶,撫軍之寶等。

在史記中了解到其用途,乃皇帝在行使體制外的管理用印。

   另文說明,從這可了解到在秦始皇創制的宫延用印哲學已明確規定,璽印和寶印的不同功能。可惜至唐朝武則天稱帝後,認為璽和死,近音,故改為寶。但唐中宗繼位後又將寶改璽,之後歷代皇帝在用印上,璽、寶都出現過,故在體制上用義,已和秦始皇初創原義脱節,實為可惜。 然而古代皇權代表著國家的一切,也就是家族國家觀的定義。其權力是可世襲的,故在劉氏王朝這四佰零九年當中,曾傳位二十九個皇帝。在這數百年當中,不乏出現對家族利益貢獻者,所以封侯拜將是可理解,在王族中留名史記應是常態。故這套22方寶璽中的8方王公封印、如、豐公,莘田,唈啟,尚佐,質甫,養仲,瑤林,儆弦等。就是一例,全是劉氏王朝所封的王公封印。

   我們也發現這22方秦、漢寶璽的風化程和規格上有所不同,研判是從秦朝至劉氏王朝共經歷四佰多年,在漢承秦制後,漢朝在武帝開始對國家治理上也逐步有新的制度和變革,故從寶璽中發現,六璽風化最嚴重應是秦朝所傳承。豐公之印屬漢初,而撫軍之寶是在漢末曹操命司馬慾攻打蜀軍,特請漢献帝新設的臨時軍階官号,從時段上相差參佰多年,故風化程度也有所差異。

    綜合分析,這套22方寶璽,是秦朝開始至劉氏王朝接收秦朝政權的皇帝用璽,延至漢朝結束,魏帝承接傳國大璽,而將此套劉氏王朝用過的寶璽留下,一起被劉氏後裔打包入殮的一代王朝用印。

    這套代表者秦、漢兩代王朝的玉璽和寶印能一起出世,這對華夏史記上是一大慶事,它應証了歷史傳記的物証,也填補了不少史記上的空洞。中華兩岸華夏文物協會花費了近三年的時間,終將此套22方的秦漢寶璽作較完整的判讀和詮釋,要感謝参與研究的兩岸史學家的協助,希望我們的結論對華夏歷史的片段史記有所幫助。也感謝大家這段期間對協會的關註與支持,本會将繼續為我華夏文物所留下的文化史跡來探討,謝謝大家。